沙美張文帝洋樓修繕工程 按部就班
最後更新日期:2021.05.30
日期:2021.05.30
點閱率:924
作者:李增汪
歷史建築張文帝洋樓修繕施作中、沙美活化的起點!歷史建築張文帝洋樓於民國105年捐贈給縣府後,金門縣文化局和文化部文資局簽約,由文化資產局投入新臺幣4,140萬元的預算進行修復,未來將成為文化資產局金門工作站,以推動保存金門珍貴文化資產。
張文帝洋樓位於金門縣金沙鎮沙美200號,建於民國24年,金門縣政府於92年12月1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金門縣文化局於2020年3月30日上午舉辦「張文帝洋樓修復工程動土典禮」儀式。由於受2019新冠肺炎的影響,原本時任文資局長施國隆要親自出席,因擔心疫情影響,最後決定僅依照金門傳統辦理簡單隆重的動土儀式,祈願洋樓修復工作順利。
文化局長許正芳表示,由於受疫情影響,雖動土儀式縮小規模,但未來的施工進度及品質均不受到影響,也表示楊縣長衷心感謝文資局積極挹注本縣修復、活化資源,文化局也將全力投入後續修復工作,由點及面重新打造沙美新的未來。
此棟精美洋樓由馬來西亞華僑張文帝寄款回鄉興建,並親自監工。民國26年至34年日軍進駐設置指揮所;民國34年至41年宗親張西湖全家自中國大陸返金門借住;民國41年至47年國軍駐紮,期間曾設立鼠疫防治處;民國47年至78年憲兵隊駐紮;民國81年張氏宗親借住;民國83年以後閒置。期間也成為傳教士在金門落腳的第一個地方,在民國105年贈予金門縣政府,並於108年9月9日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締約合作,進行分年修復活化再利用事宜。
建築為兩層樓出龜洋樓形式,加1層樓後落,主要結構採用承重牆擱檁系統,外廊柱式以花崗岩柱直立,四面外牆體則全為磚砌承重牆,輔以磚砌附壁柱。牆體則以花崗石為下段,上段為磚砌抹灰方式構築,外牆及內牆隔間主要皆為承重牆構造,以鋼筋混凝土作為梁及版構造。立面山頭飾以泥塑鴿子、雙獅,楣梁施以雕飾,正面中央橫樑刻「1935」文樣。
洋樓2樓右後大房有廁池,為目前金門地區僅見將廁池置於房間內的案例,相當特殊。正面山牆裝飾精美,入口石柱轉角收邊大方,前廊牆面貼馬約利卡磁磚,圖案精美華麗,泥塑瓶狀欄杆圍合前廊,塑造舒適優雅的休憩前廊,充分展現了金門洋樓的建築風貌特色,具有地域獨特性之民間建築藝術價值。
此棟洋樓為張文帝於馬來西亞工作有成後,返鄉所興建之洋樓,其目的是為了展現華人傳統孝道之美德,讓年事已高之父母可以在鄉頤享天年,所以無論是建材、工匠等都是精心挑選,而且親自監工,所以此棟洋樓無論泥塑還是石刻等都是非常細緻且華麗,藝術價值極高,只可惜因受時間無情的洗禮,在洋樓上已有許多歲月的痕跡。
此棟洋樓修復規劃係依照捐贈者之意願,規劃一空間作為張文帝生平、沙美人文歷史介紹等等之展示,讓此棟洋樓更具有文化意義與氣息,中央未來規劃進駐此棟洋樓做文化資產人才培育中心,包含匠師、古蹟工地負責人、修復設計建築師、古物修復師、文化資產管理維護人員,冀透過一系列的文化資產人才培養,提升縣民文化素養,讓縣民更懂得珍惜與愛護金門重要文化瑰寶。
目前於今年5月份進行張文帝洋樓修復工程的模板拆除施作,與以往不同處在梁上模板的痕跡,跟常見的標準模板尺寸不同,這是因為詢問過許多老匠師得知,當年洋樓施作時,並無標準模板,就是利用這種尺寸模板拼接施作,修復廠商為尊重建築的歷史,在本次工程施作摒棄標準模板,採用昔日的模板尺寸拼接完成,用心實現對歷史考究與尊重修繕傳統。
另外將於5月底-6月上旬將進行養灰工程,期以按部就班進行施作修繕,並透過這次修繕活化工程可以使捐贈公產的歷史建築張文帝洋樓再次展現昔日之優雅而璀燦之姿。
張文帝洋樓修復工程,目前洋樓修繕施作中。(金門縣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