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颺先墓及周邊摩崖石刻群
最後更新日期:2022.04.01

- 類別
- 古蹟
- 級別
-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 墓葬,碑碣
明董颺先(1591-1656),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沙堤村人。明崇禎10年(1637年)進士,當年即出任化州、泰州知州。崇禎15年(1642年)奉派直隸通州知州,後官至廣東雷廉道。明朝南渡後,於隆武朝中擔任禮部右侍郎。其長女董友(酉)為鄭成功之正室、鄭經之母。董颺先因局勢動盪,選擇避居浯洲,與古崗董氏同為沙堤董氏冑裔,便定居於此,並於古崗湖畔的東紅山上鑿石室隱居,清廷曾迫他出仕,董氏仍佯狂發疾,朝夕於村裡的柳樹下祭拜,自笑自歌,清廷便認為董氏瘋癲而作罷。 摩崖石刻群計13處加1座古墓,石刻群有董颺先落款者計6處分別為「高一層、山雲上人、築雲處、沙堤玉筍、第一春、明臣董子」,其餘無任何款識者有7處為「第一峯、古桃源、觀止、慈雲菴、且向上看、晨鐘、董子直釣」書法風格可大致分為草書與楷書兩類。石刻群大多散落於古崗湖西南側之東紅山上及鄰近湖畔,惟「第一峯」與其他石刻相距甚遠,位於古崗湖西北側之頭巾山上。「古桃源」位於參訪路徑之路口旁,而據史料記載董颺先曾鑿石室隱居、題詩於石、垂釣觀浪等隱逸行為,藉此表達此區為明末文人避世隱居、不願出仕清廷之世外桃源。石刻群因經歷自然風化崩壞及後期軍方周邊防禦工事影響,後由古崗居民、地方文史專家及文史工作者李秉鈞重新發掘與整理,此石刻群見證了明末文人避世寄居於山林之歷史。
- 公告日期
- 2022/01/04
-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100112246號
- 評定基準
-
1.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指定理由
-
符合古蹟指定基準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董颺先因局勢動盪,選擇避居浯洲,寄寓金門期間,董颺先面對朝代更迭,局勢動盪之際,作為明朝遺臣之董颺先,透過垂釣觀浪、題詩於石等文人隱士之活動,表達不仕二朝、避世隱居之節操。董颺先於永曆19年(清順治13年、1656年)仙逝於金門,安葬於東紅山間,其墓塋為明代文人之規制。另,董颺先與鄭成功夫人董氏之關係,多數文獻誤植董氏為鄭成功夫人之伯叔,然據董颺先《私志手書世次》自述內容,其長女董友(酉)為鄭成功之正室、鄭經之母,因此二人係為父女關係。董颺先墓及周邊摩崖石刻群見證南明遺臣寄寓金門、避世隱居之歷史,且石刻字體有楷體與草書之書法風格,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
符合古蹟指定基準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董颺先墓及周邊摩崖石刻群,墓塋為明代規制,石刻多由董颺先所題,與南明監國魯王之「漢影雲根」摩崖石刻同位於東紅山麓,又東紅山一帶為魯王喜遊歷之地,兩者皆藉題詩抒發自身處境,故此區或可視為由南明皇室、明遺臣所建立的怡然自樂之桃花源。依據董颺先來到金門及其仙逝前皆為可能之石刻時間,故推測石刻群應約在1646-1656年間所刻,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為明末文人隱士題詩於石、寄居山林之寫照。
曾為董颺先隱居與垂釣處之東紅山與古崗湖西南側,因經歷自然風化崩壞及後期軍方防禦工事影響,古蹟指定計13處大型楷體石刻及草書詩刻,而此石刻群與魯王漢影雲根石刻群互相呼應,見證南明遺臣避世隱居之歷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法令依據
-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3款
- 所屬主管機關
- 金門縣政府
- 所在地理區域
- 金門縣 金城鎮 東紅山段1045-1地號
- 經緯度
- 24.393 118.312
- 主管機關資訊
-
名 稱:金門縣文化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082-325643
聯絡地址: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 所在地地號
- 金城鎮古崗段864地號(部分)、金城鎮東紅山段78-1、391(部分)、565-5、1035、1039、1045-1地號
- 外觀特徵
- 董颺先墓:墓碑、墓桌、墓手以花崗岩製成,墓體以三合夯土構成,石作墓碑及墓筆斷裂,放置於墓旁坡地。墓桌下方刻有「卍」字等吉祥圖案。
摩崖石刻:多座天然巨巖,刻有明代進士董颺先所題之詩文,部分石刻留有落款與印鑑。
墓塋與大部分摩崖石刻群分布於觀止步道上,部分則在頭巾山及古崗湖畔,鄰近古崗聚落,前方遠眺古崗湖及古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