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過應有痕,難以忘情浯江水。1980年代軍旅金門砲兵部隊的知名報導文學作家古蒙仁所書寫的《浯島春秋:金門新誌書》,由金門文化局出版,遠景出版公司製作,12月23日星期天下午,在台北市永康商圈的豐盛食堂舉行新書分享會。
古蒙仁,本名林日揚,1951年生於台灣雲林,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歷任中國時報撰述委員、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藝基金會副執行長、雲林文化局長及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等職,著有《黑色的部落》、《失落的地平線》、《雨季中的鳳凰花》、《台灣山海經》、《青埔悠恬》、《木藝之都》等三十餘種報導文學、小說、散文集,曾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中興文藝獎及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等,作品<吃冰的另一種滋味>入選國中國文教科書。
在兩岸冷戰時期,軍旅戰地金門的古蒙仁,即進行了《金門書簡》的系列書寫,出現了文學裡的金門風景,後來又在<浪淘巨河擒龍珠>文中追憶冷戰砲擊下的碉堡歲月點滴,「外面砲宣彈正轟轟地炸個不停,周遭一片死寂,景況淒涼無比,我坐了半個小時後,又鑽進一個人來,劈頭就對我說:剛剛匪小艇騷擾我方船團,對岸廈門機場的飛機正在待命,情勢危急,這下可把我這初來戰地的『菜鳥』嚇呆了」,古蒙仁過去花了不少筆墨描述金門,文字畫面有坑道、砲擊、匪船,還有初航金門,一艘在台灣海峽的波濤上搖晃了三十六個小時的軍艦,一下船,「一輛『四分之一』便載著我在漆黑的島上東奔西跑」,然後營長召見,便叫傳令帶他到「小小矮矮的碉堡裡,點著一盞燈,一張書桌,一張床,鑽進去之後,我便怔住了」。
四十年後,砲聲不再,古蒙仁重回金門,看到的已不是軍事對峙、烽火相向,佈滿鐵刺的島嶼。以「聽金門人,說家鄉事」作為切入點,提出了《金門新誌書》的寫作構想,2018年5月,他接受金門文化局的委託,開始進行《浯島春秋》的採訪、拍攝、寫作。
以報導文學筆法,文字結合影像的《浯島春秋.金門新誌書》,體例分上、下兩卷,上卷名為「歲月印記」,採取綜合性的敘述,包含歷史、地理、戰役、人文、建築、信仰、特產等七個章節,書寫的方式是讓史料來說話;下卷名為「人文釆風」,設定八個各具特色的城鎮或聚落,請出身在其中的八位作家當導遊,一起到他們的家鄉探訪,談出生背景,童年記憶,成長歷程,對故鄉的印象和情感,進而帶出這些聚落的特色和精神,八位作家的八個在地故事,分別是〈金門雙城記:張國治的新舊金城情結〉,〈燕南山下:楊樹清的徬徨少年時〉,〈彩繪烈嶼:林媽肴的走親地圖〉,〈陽翟科甲傳奇:陳慶瀚的博士家族〉,〈瓊林百代風華:蔡是民陳秀竹夫婦的宗族圖騰〉,〈消逝的白色家園:黃振良的西園印象〉,〈山外溪畔:趙惠芬的故鄉書寫〉,〈水頭的僑鄉風味:顏湘芬用民宿說故事〉。
豐盛食堂的新書分享會上,古蒙仁述說三十多年前,他曾和攝影家謝春德合作撰寫《作家之旅》,陪同白先勇、黃春明、楊逵和林懷民等重量級作家,回到他們的故鄉或作品的場景;三十年後的《浯島春秋:金門新誌書》,他視為「金門版的作家之旅」,成書過程卻備受煎熬,這是他繼六月《木藝之都》之後,今年出版的第二本書,「一年連生二胎,且都是圖文書,我這當媽媽的實在辛苦」,因八月騎車自摔,右手腕骨折入院開力,曾有三個月的時間釘著三根大鋼釘,右手掌幾乎動彈不得;當時以為這一胎大概要流產了,他只能咬緊牙關,以左手代勞,接著三度赴金門拍了上千張照片,最後篩選出二百多張,如今終於編輯成書。
古蒙仁強調,「作家之旅」的概念是《浯島春秋》的創舉,也呼應了「在地化」與「接地氣」的潮流,簡而言之,「聽金門人,說家鄉事」,就是本書揭櫫的理念,他特別要感謝金門文化局及金門的朋友們,讓他為金門留下歲月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