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在金門
簡介:
摘要
金門自宋代以來,科甲鼎盛,至明朝嘉靖、萬曆之間,達到巔峰,乃有:「戊子一科而聯捷者五姓,浯洲一地而並雋者七人。」之美談。清代福建沿海四島,分別號稱富貴貧賤,金門獨以貴稱,實與科舉考試關係密不可分。宋淳化3年壬辰科進士陳綱(陽翟人),開金門甲科之先,亦同安登第之始。此後科甲綿延,以迄有清之世。明清之際,金門移民陸續東渡,並循序參與台灣科舉,但初期輒牽涉到設籍問題,多徘徊在寄籍與冒籍之間。康熙至乾隆初年,台灣的科舉,盡是閩南士子天下,金門籍人士雖也參與其中,但在甲乙兩榜,完全落空,只有十人考取貢生。乾隆中葉之後,台灣雷厲風行整頓科場弊端,冒籍不易。金門籍儒生在台應試,只能走合法途徑,亦即入籍與寄籍。道光年間,竹塹鄭用錫、澎湖蔡廷蘭雙雙登進士第,兩人都原籍金門,恰是此一歷史背景的典型。蔡廷蘭爲蔡氏入澎第五代,鄭用錫出生金門,幼年隨父遷台,兩人籍貫問題懸殊,故《金門志》選舉表視蔡廷蘭爲澎湖人,選舉表不列其名。於竹塹鄭家則視鄭用錫、鄭用鑑爲金門籍,鄭用錫子舉人鄭如松不入表,僅附見乃父名下。金門本土科舉人物,乙科舉人以下,出路不易,紛紛往廈門、台灣發展。多從事幕僚及教育工作,發展較易,其中呂世宜、林豪名氣最大。
附件下載
- 科舉制度在金門(公開版)